看海装风电如何驾驭低风速
“可利用小时数800小时,累计发电近4000万千瓦时,机组平均可利用率逾98%。”从去年12月并网至今,4个月的时间里,广东南雄犁牛坪一期50兆瓦风电场在2017年的第一季度的监测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若据此推算,这座崎岖山地间的低风速风场年利用小时数预估将达2500小时,年发电量有望超过1.2亿千瓦时。 根据行业普遍情况,风速在5米/秒左右的低风速风电场年利用小时数通常在2000小时以下。南雄犁牛坪一期50兆瓦风电并网仅4个月便展现出卓越效能。
其奥秘究竟在哪里?
按照我国风资源的具体划分,南雄犁牛坪风电场所在的韶关市属Ⅳ类资源区。“据设立在韶关70米和80米的两座测风塔的数据显示,1月-3月,该地区70米高程平均风速为4.43米/秒,80米高程平均风速为4.93米/秒,在这样的风资源条件下,项目的开发面临较大难度,选址方案、机型选择都必须要经过多方面的综合测算。”南雄犁牛坪50兆瓦风电场负责人说。
低于5米/秒的平均风速、复杂的地形条件、不断下调的风电电价,面对低风速风电场投资收益风险上升,必须找到降低风险的正确方向。
在“寻找”的过程中,业主中能建投南雄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海装风电不期而遇。
当前,风电场开发项目的收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,特别是不同项目特点迥异,影响因素也大相径庭。面对众多变量,风电场现有开发建设模式一般都会设置诸如单机容量、风电场总容量甚至单一塔筒高度等一系列限定条件。
在管理上,风电场的开发过程也往往被程式化地分为项目开发、设备采购、工程建设、项目运维几个大阶段。在挑选合作方的一次次尝试中,中能建投南雄新能源有限公司听到了太多的“目标最优”,但一个个单一的“最优”是否代表着风电场收益的最大化呢?让人心存疑虑。
诚然,这些约束条件和管理划分可以为设计院出图、施工以及运维管理带来便利,但从本质上看,这些限定不仅禁锢了风电场设计的技术优化,割裂了风电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流。直到海装风电整体解决方案的出现,让人眼前一亮。
风电场开发收益主要由风资源、风机排布方式及组合、塔筒、基础、集电线路、道路和风电场运行一些列因素组合而成。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,为此,海装风电提出,可以将风电场视为一个以最优内部收益率为目标的综合系统,通过整体解决方案寻求全生命周期最大收益。整体解决方案必须覆盖从立项到最后电能输出的全过程。双方一拍即合。
从最初的风机设备定制开始,海装风电就对项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,从发电量、道路、基础投资、塔筒投资、征地费用、交付难度、后期相关服务等多个维度对项目做出全方位评估和优化。据海装风电相关负责人表示,犁牛坪风电场所使用的HZ120-2.0MW机组是专门为低风速区域最新研制的。而该机型的首次使用也面临许多全新的挑战,“过三关”在所难免。
风场建设的第一道“关口”就是机组吊装。海装风电相关负责人介绍,由于HZ120-2.0MW采用的是长达58.6米的特殊叶片,加之山路崎岖,海装售后团队制定了专门的运输方案,采用山地运输车辆进行叶片二次倒运,并派人全程跟车,通过控制车速,调整叶片方向,避开各种障碍物,最终使得设备完整无损运达吊装现场。
成功吊装后的第二关便是机组的调试。由于是首次应用HZ120-2.0MW机组,机型的更改要求调试方案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。全盘评估,因地制宜地优化方案,最终,25台机组的全部调试工作在6天内顺利完成,为后续工作奠定了稳固基础。
经历了吊装、调试,验收环节作为风场建设的最后一关举足轻重。同一故障复位不得超过3次、上塔处理直接叫停——在完成机组调试后的消缺工作后,海装犁牛坪项目部面对的是极为严苛的240小时预验收。“也正是有从始至终的‘整体化’考量,面对240小时预验收才更加有底气。”海装风电相关工作人员说,1月30日,机组经过各项数据指标考核,圆满通过预验收,正式进入质保期。
“树一台风机,立一个标杆,建一座风场,成一个示范”。作为海装风电H120-2.0MW机型风电场,犁牛坪50兆瓦风电场的顺利吊装调试和相关运维工作的完成,一方面验证了新机型过硬的产品实力,另一方面,这也是海装风电整体解决方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。
|